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按钮。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您愉快的阅读体验。
2017年,中国成功推出的铸锻铣一体化金属3D打印技术一经问世,迅速引起了全球的震动。这项技术被广泛认为是改变未来的关键力量!得知此消息后,美国不仅主动开出诱人的条件,还提出了绿卡、职位及高薪等优厚待遇,甚至直接提出以30亿美元的天价购买这一技术。那么,这项技术到底有多么重要?美国的收购请求是否得以实现呢?
一、铸锻铣一体化金属3D打印技术问世,让中国在3D打印领域稳居世界领先地位
提到3D打印技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目前,3D打印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制造、工程等多个行业,成为许多领域的重要技术。然而,尽管3D打印相较于其他传统制造工艺在可塑性方面具备优势,它也有着一个无法忽视的弱点——打印出的零部件强度较低。这是因为,在3D打印过程中,使用的金属材料没有经过锻造的处理,导致其强度和抗疲劳性远逊色于传统制造工艺中处理过的金属。
更严重的是,由于3D打印的构造方式是通过将材料进行塑性融合,尽管外观上没有问题,使用电子显微镜等专业仪器观察时,打印出的零件内部会出现许多气孔和未完全融合的部位,从而影响到其可靠性。因此,这也限制了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的应用。然而,随着我国铸锻铣一体化金属3D打印技术的问世,3D打印技术迎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所谓铸锻铣一体化金属3D打印技术,就是将传统制造工艺中的铸造、锻造、铣削等环节完美结合,融入到3D打印的过程中。通过这一技术,所制造出的金属不仅能够达到传统工艺的强度标准,而且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过去,3D打印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完成一个零部件的制造,而现在,借助这一新技术,零件的生产周期可以缩短至仅十天左右,效率提升了数十倍!更令人惊喜的是,铸锻铣一体化技术使得3D打印零部件的制造精度得到了质的飞跃。据技术创始人张海鸥透露,现阶段该技术的制造精度已能够达到纳米级别。
这种高强度、快速高效且精度卓越的技术,使得3D打印不再局限于普通领域,航天航空等高技术行业也开始广泛应用这项技术。尤其是在航天器制造方面,铸锻铣一体化金属3D打印技术的出现,大幅度提升了航天器零部件的制造精度和强度,显著缩短了制造周期,大大提升了零件的可靠性。到目前为止,包括波音公司、通用电气和空客等知名国际企业,已经向中国表达了合作的强烈意愿,这也证明了这项技术的巨大价值。
张海鸥出生于1955年,成长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从小成绩优异,尤其在理工科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高中时,张海鸥在高考中成绩优异,家人都希望他报考医学院,成为一名医生,这样既能保证生活稳定,又能实现不错的社会地位。然而,张海鸥早已明确了自己的志向。他的父母都在工厂工作,从事机床维修工作,这也激发了张海鸥对机床技术的浓厚兴趣。
那时,中国的机床数量不到二十万台,且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这意味着我国在技术上长期受到外国制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张海鸥选择了机床与轧钢专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技术突破贡献力量。恰逢当时我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机床行业,为张海鸥提供了极大的研究空间。
在大学期间,张海鸥非常努力,潜心研究机床技术,甚至在校期间就申请了两项专利。同时,他还收获了自己的另一项宝贵成就——遇见了未来的妻子王桂兰。两人志同道合,互相鼓励,大学毕业后结为夫妻。然而,婚后的两人很快面临了第一次分别。张海鸥虽然具备了丰富的学识和能力,但他深知,要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仅凭国内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前往海外吸取更先进的技术。
因此,张海鸥在导师的推荐下,前往日本深造,并在日本的导师——3D打印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中川威雄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自己在等离子快速精密成型技术方面的研究。1993年,张海鸥顺利获得东京大学的博士学位,正式成为全球顶尖学者之一。
张海鸥的技术突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向他伸出了合作的橄榄枝。看到中国掌握了这一先进技术,曾习惯于技术垄断的美国急不可耐地派人与张海鸥接洽,提出只要张海鸥愿意将技术转让给美国,美国将满足其所有条件,包括高薪、重要职位甚至是美国国籍。然而,张海鸥却淡定地回应:“我是一名中国人,为国家效力是我唯一的追求,祖国的利益和发展是我一生的信仰。”美国方面并未放弃,又向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了以30亿美元购买技术的高价。
面对这一重重诱惑,张海鸥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毫不动摇。他拒绝了所有的合作请求,坚决表示技术绝不会外传。最后,中国政府介入,宣布将铸锻铣一体化金属3D打印技术列入限制出口名单。从此,任何国家或企业如果想要获得此技术,必须与中国进行合作,暗箱操作的机会彻底被关闭。
至此,中国稳坐全球3D打印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在2020年,张海鸥教授因其卓越的成就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这一荣誉成为了他和妻子一生奉献国家的最佳见证。张海鸥教授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不会止步于此,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只是跟随他人,而要不断突破自我,走在前沿。”他的这种创新精神和不懈追求,不仅让中国在技术上迎头赶上,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研人员的崛起。相信张海鸥教授的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研人员投身到为国家贡献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对外国技术的超越。